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弹指20年,时至今日,中国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已经遍布各大洲,涵盖全球189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2003年的334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5806亿美元,在全球的位次由第25位上升至第3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投资流量的20.2%。数据还显示,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开始超过外商对华投资流量,趋势至今未变。
中国加入WTO,让全球企业拥有了中国市场,也让中国企业拥有了全球市场。如今来看,无论从对外投资规模、区域分布,还是行业结构,中国已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入世令中国企业获得了全球经营许可
毋庸置疑,如今的中国企业,其经营足迹已经遍布全球,成为全球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也是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从投资方式来看,海外并购在对外投资流量中的占比,自2008年开始出现明显的快速增长,2007年这一比例为24%,2008年跃升到54%,翻了一番还多。2016年,海外并购金额达到1353亿美元的顶峰,并购交易数量也达到创纪录的1353宗,并购在对外投资流量中的占比也在2017年来到76%的历史巅峰值。得益于入世后成为全球市场“玩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选择断臂求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优质资产提供了绝佳机会。在这之后,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得到他们长期渴望的国际品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海外销售渠道,弥补短板的同时把市场拓展到海外。
比如,2012年,三一重工收购了来自德国的全球最强混凝土设备制造商普茨迈斯特,100%获得了对方在全球约200项相关技术专利,使得三一重工在设备生产时节省约10%的钢材用量,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2016年,青岛海尔以56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GE Appliance)业务。在这之前,海尔以美国“海尔”品牌开拓北美市场,发展极为缓慢,而通过并购这一美国的“百年老店”,海尔迅速打开了美国的中高端市场,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美国零售网络关系和物流分销能力。同年,中国化工提出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士农业化学企业先正达,创下中资企业在海外的最大一笔收购,交易在2018年全部完成。这笔巨额并购补齐了我国农化研发领域的短板,并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国种业巨头在相关领域内的垄断地位。类似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不胜枚举。
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情况看,2020年末,中国在亚洲的投资存量为16448.9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3.7%;拉丁美洲6298.1亿美元,占24.4%;欧洲1224.3亿美元,占4.7%;北美洲1000.2亿美元,占3.9%;非洲434亿美元,占1.7%;大洋洲401.1亿美元,占1.6%。单纯从投资规模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总占比超过88%。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目前仍以新兴市场为主,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比例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尽管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正在加大。不过,中国对非洲的投资看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非洲大陆拥有广阔的潜在市场,相信随着经济发展,未来的增长空间应该很大,值得多加关注。
从不同区域的投资结构看,投资侧重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例如,对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市场的投资中制造业占比最高,为33.1%(截至2019年末,下同);在亚洲的投资主要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占到该地区投资存量的56.5%;非洲地区前两位的行业则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建筑业和采矿业,两项相加占比达到55.5%;拉美国家占据前两位的是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35.8%)与商务服务(22.7%)。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成长壮大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在入世之前,曾几何时,对于入世后中国企业竞争力和未来命运,国内市场上担忧之声不绝于耳。入世20年后的事实表明,入世,开放、更高水平的开放,不但没有造成国内企业纷纷倒闭,反而令越是开放的行业越是具有竞争力。那些不断面向世界开放的行业中,大量具有强劲韧性的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还主动走向了世界市场。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与狼共舞”,还敢于和善于“深入虎穴”,以竞争实力赢得海外市场。
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看,目前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金融业及采矿业这六大行业,2020年末投资存量合计21986.8亿美元,占比约85%。令人欣喜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排在第三,占11.5%,发展势头强劲,表明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已经成为全球领先者,预计该行业的对外投资将继续扩大;制造业投资占10.8%,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汽车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食品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领域,这些行业都是竞争激烈的开放型行业,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
另外,一直以来,人们的传统印象里中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完成的。但事实上,在2020年末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23106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46.3%,非国有企业超过国有企业,占53.7%。对比入世初期2006年时的数据,国有企业占比高达81%,非国有企业仅占19%。这组数字的变化显然并不意味着入世后中国的国有企业变弱了,而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变强了。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作为中国企业群体的重要力量之一——中国民营企业在加入WTO后的成长壮大。实际上,伴随着入世后更高水平的开放竞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早年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已经逐渐转向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双轮驱动的国际化投资格局。
入世使得中国企业能够通过对外投资和全球并购加速自身的发展壮大。吉利收购沃尔沃乘用车大概是入世后中国企业成长壮大最好的例证。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完成对沃尔沃轿车全部股份收购,成为中国首个跨国汽车并购案。从今天的结果来看,这笔并购充分实现了双方资源整合,是名副其实的双赢。2020年,吉利集团共销售超过200万辆汽车,名列世界500强企业第243位。
对于沃尔沃来说,吉利令其获得了充沛的资金和极大的自主性去研发新平台和车型,并在利用吉利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巩固自身豪华品牌地位的同时提高了盈利水平,实现了品牌复兴。十年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超过70万辆,较收购前翻了一番,欧美市场销量全面增长,中国更成为沃尔沃第二大本土市场,销量达到十年前的五倍。
对于以生产低价车起家的吉利而言,竞争日渐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迫使它在2007年开始战略转型,进军中档及中高档市场,但力推的高端产品线得不到市场充分认可,急需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竞争力。收购沃尔沃后,吉利一方面派遣工程师到沃尔沃进修学习技术,另一方面斥资200亿元在沃尔沃总部所在地瑞典哥德堡与沃尔沃联合成立欧洲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模块化平台和相关技术。近几年来,吉利汽车旗下的多款车型与沃尔沃基于相同的平台开发,有的由沃尔沃的设计师主导设计,搭载沃尔沃引以为傲的主被动安全配置,装备沃尔沃成熟的发动机,品牌形象和产品力得以大幅提升。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成立的新品牌领克汽车,依靠运动型的底盘调校、优秀的外观设计、超高的性价比打动了年轻消费者,领克得以与大众、丰田等传统合资品牌展开竞争。
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至今,短短20年间,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超乎想象、有目共睹。20年主动大胆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是中国企业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开放也是经济繁荣的康庄大道,开放让世界拥有了中国,也让中国拥有了世界。
(阎海峰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林木田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