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贝莱德正式获批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成为首家外资100%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而在这之前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星展证券、大和证券两家外资控股券商相继获准正式在华展业。
自去年4月、12月我国正式取消对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来,外资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布局已然按下“加速键”。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5家基金管理公司递交了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请,证监会核准批复的外资控股券商有8家,还有不少外资机构表达了在华新设机构或增持股权的意向。
多位专家表示,外资机构加快布局中国市场,既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认可,也体现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吸引力。长期来看,外资机构有望发挥“鲶鱼效应”,促进良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国内证券基金期货等行业制度建设有望进一步完善并走向成熟,进而提升境内券商业务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
同时,在外资加速进入、机构占比提升的过程中,对A股市场自身的结构性调整以及价值投资理念重构也有积极意义。
首家外商独资公募获批开业
6月11日,资产管理规模约9万亿美元的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对外宣布,已取得中国证监会核发的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正式成为首家获准在中国独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资产管理公司。
事实上,贝莱德也是首批申请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的公司。去年4月1日,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当日,贝莱德、路博迈便分别向证监会递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的申请;同年8月,证监会批复了贝莱德的筹建申请。
历时9个多月的筹备,贝莱德最终获准展业。贝莱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Larry Fink)表示,贝莱德很荣幸能够帮助更多中国投资者进入金融市场,并通过构建投资组合为投资者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提供保障。
根据监管要求,新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自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之日起6个月内,应当发行公募基金产品。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投资者有望在今年内便可以购买到贝莱德在内地发行的首只公募基金。
事实上,在外资持股比例放开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资资管巨头加入了在华布局的阵营。去年5月,富达国际便递交了设立独资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请,目前仍在审核过程中;范达、联博、施罗德等多家外资资管公司也都提交了公募基金牌照申请。
此外,在已设立的合资基金公司中,多家基金公司的外资股东正在积极谋求绝对控股或全资控股权。5月28日,上海华鑫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摩根士丹利成功受让华鑫证券持有的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36%股权,未来待证监会审批通过之后,摩根士丹利持股比例将达85%。
在业内人士看来,内外资机构同台竞技已是未来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中长期看,外资资管机构进入内地公募基金行业将促进行业的竞争度,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内地的公募、私募等资管机构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服务水平、产品质量上需进一步提升。
外资控股券商队伍持续扩容
据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网消息,6月10日,大和证券(中国)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继去年8月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批复后,历经近10个月的筹备,这家日资控股券商终于可以正式对外开展业务。
大和证券集团总公司社长中田诚司日前在接受日媒采访时表示,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证券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大和证券集团将以“跨境”业务为内核,扩大在中国的投融资服务与交易并购等业务。
无独有偶,就在6月7日,新设合资券商星展证券也获得了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公开资料显示,该券商第一大股东为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持股比例51%。
伴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外资券商正加速布局中国市场。3月15日,瑞银证券16%的股权在北交所官网挂牌转让,受让方为瑞银,转让成功后,瑞银集团持有的瑞银证券股权将增加至67%。
截至目前,证监会核准批复的外资控股券商数量已达8家。其中,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瑞信方正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等为外资股东通过提高持股比例实现控股;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大和证券、星展证券为新设券商。此外,今年4月,法国巴黎银行递交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材料已获证监会接收。
去年12月1日,外资券商持股比例正式放开,目前高盛高华、摩根大通均已明确独资意愿,外商独资券商也呼之欲出。
万和证券分析师沈彦东表示,虽然外资券商如今正在不断加快本土化进程,但发展之路仍困难重重。目前,国内券商竞争十分激烈,同时,国内券商的经纪业务格局稳定,外资难以撼动。外资的本土化进程加快短期对于国内券商格局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展望未来,外资在合规意识、创新业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模式上有着长期而丰富的经验,外资券商的进入会进一步促进行业良性竞争,加速行业分化与整合。
促进良性竞争 加速行业整合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外开放大门敞开,对国内金融机构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券商行业来说,沈彦东表示,国际一流金融机构涌入中国资本市场,为境内券商带来机遇与挑战,同时,双向开放下,境内券商的境外子公司也能为国际市场增加新鲜元素,并提升境内券商对不同的市场、业务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前,设立境外子公司的境内券商主要是具有较强规模优势的上市券商,未来,以服务国内优质实体企业“出海”为特色的券商有望涌现,帮助实体企业在海外站稳脚跟。证券行业将会形成“航母级券商领跑,中小型券商护航”的行业格局,由航母级券商引领行业发展并开展国际竞争,中小型券商以专业特色与区域优势填补市场空缺。
对公募基金行业而言,宜信财富资本市场负责人王浩宇表示,外资基金公司具有“百年老店”多、人才梯队完善、投研体系完备、大多以长期投资为目标等优势,在投资理念、风险控制、投资流程等方面值得国内机构借鉴。此外,外资公募基金公司能够为市场带来不同风格的投资策略,有利于对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定价,尤其是促进对A股长期定价机制的建立。
中国光大银行(06818)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中资公募基金与外资竞合,有助于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本市场稳定性。对于投资者而言,外资进入可推动国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并为国内投资者提供多元、质优的投资选择,同时,也便利海外投资者参与分享我国改革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