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担任指导单位,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2021年,在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同时,金融风险防控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其中,就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而言,近4年来,已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8万亿元,超过此前12年的总和,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23万亿元,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稳步推进,金融违法犯罪得到严厉惩治,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金融风险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周亮透露,金融风险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还包括: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着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且今年呈现下降形势,货币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明显提升。银行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监管指标良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4.48%,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充足率则保持在240%以上。
国内市场方面,由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良好效果,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1年,我国经济依然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金融系统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银保监会实行延期还本付息应急贷款试点、让利实体经济等数十项措施,推动创新信贷和保险产品精准直达,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小微民营、绿色生态等领域的新增信贷保持较高增长,保险保障功能有效发挥。
各国应共同维护国际市场稳定
周亮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正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逐渐恢复,IMF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疫情的阴霾中已透出久违的光亮,但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表明经济复苏不会一帆风顺,必须正视风险和挑战。
周亮举例说,全球的通胀压力在增大。今年以来,80%以上的经济体通胀水平均在上升,全球核心通胀率呈现多年来最高水平。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个国家的股市、债市、汇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部分国家债务负担沉重。种种迹象表明,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无限量化宽松政策扭曲了资金价格,加剧资源错配,助长市场投机和脱实向虚,很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非常规刺激政策虽在短期内对缓解危机有治标的作用,但很难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周亮表示,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出现转向预期,部分国家正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通胀加剧等多重压力,金融脆弱性有所上升。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市场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可持续复苏。
稳步推进更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绿色北京 开放金融”。谈及金融业持续扩大开放这一话题时,周亮指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18年以来,金融业已相继出台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措施,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新设各类外资银行保险机构100多家。2020年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14%,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境外投资者纷纷加大中国金融资产配置。
下一步,金融业还将坚定不移地抓好贯彻落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此,周亮从四个方面明确了金融开放的顶层设计方向:
第一,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推动开放措施落地实施,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扩展,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的流程,加快构建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内外一致的环境,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共赢。
第二,引进国际优质金融资源。立足我国市场的优势,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绿色金融、健康养老、风险管理等领域引入具有专业特色、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金融管理机构,丰富创新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第三,稳步实施金融业“走出去”。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化布局,强化服务,倡导联合授信、银团融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愿与国外金融机构和同行分享在涉农扶贫小微等普惠金融的良好实践,共同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第四,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推动国内外监管规则标准互认,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反洗钱执法合作,强化金融科技合作和数据安全治理,筑牢金融安全屏障。